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动态化培养模式初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研究背景 2014年6月,由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引导、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

一、研究背景

2014年6月,由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引导、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该规划进一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市场定位指明了方向。

2015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许多行业开始关注“互联网+”概念的作用和意义。报告指出要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高校教育的第一使命是通过教学培养人才,而高校毕业生最关切的是就业问题,通过创新创业解决就业难题成为对策之一。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健全[1]。该“实施意见”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重点,严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关口。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互联网+”的概念,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该“指导意见”对社会服务提出方向,要求包括教育在内的民生领域互联网的应用要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扩大应用性学科的占比,为社会广泛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3]。“意见”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出期望,对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提出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按培养人才的层次划分,高等学校可以分为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三个大类,应用技术型高校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院校之间,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处于居间状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充分借鉴高职院校的做法,实践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金融信息化、教学做、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创新,但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共性问题。

(一)培养目标方面

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的无非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前者是培养目标重点需要明确的问题。诸多的培养模式考虑到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跟市场对接不到位,导致人才模式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将毕业就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往往忽视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

(二)课程设置方面

各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将原有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局部调整,依然没有摆脱“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集中性实践教学”这一基本模式。实践学时一般占比低于10%,这种课程设置更偏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学生被动学习,以考试不挂科、四年后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等为学习目的。课程设置与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定位契合度低。

(三)专业设置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同质化严重。对于一些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人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资源倾斜不够,导致人才培养效果打折。无论是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还是订单式模式(人才定制),甚至是产教融合模式,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依然处于与企业浅层次合作状态,只有少部分院校处在中层次合作状态。这种中低层次的合作表明校企生三方并未真正建立多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师资建设方面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让培养的人才更加接地气,对教师的招录和培养更加注重“双师型”教师,但在“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发挥方面却存在瑕疵,有的学校将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2年以上,同时具有学校教学经历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至于该类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践需求是否吻合,往往不在考虑之中;该类教师由于缺乏后续培训不能与时俱进也不在扣除之列。“双师型”教师存在名不副实或“过期”情况。

文章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yjxltbjb.cn/qikandaodu/2021/0417/1038.html



上一篇: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对策
下一篇: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模拟实践教学法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投稿 |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教育教学论坛版面费 |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发表 | 教育教学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